搜索分类:
必须说明的是,生死学与殡葬学的说法皆源之华人社会,前者是哲学学者傅伟勋于1993年在台湾出版的著作中首先倡议,后者则由内地殡葬实务工作者鲍元于2002年在上海的会议中大声疾呼。然而新兴学科的成立不是有人说了便算。必须具务一定社会条件。生死学在台湾蔚为流行,跟经济发展后向往精神生活有关;两岸不约而同推展殡葬改革,也促成对殡葬之“学”的重要。
至于殡葬之学纳入大专以上层级的教育训练,设置正式科系,内地比台湾先行一步。目前在中国极为有限的殡葬科系中,除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之外,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殡仪系是最新一所,2011年已培养出首届专业生。殡仪系通过把握殡葬之“学”以传授殡葬之“知”,其最终目的则为完善殡葬之“行”。
与其说殡葬是一门传统行业,不如说它是一项古老活动。根据考研资料显示,人类早在三万年前即有殡葬习俗。“殡”代表仪式,“葬”指掩藏,我们的老祖宗很是就懂得把亡者遗体放置于山洞中保存,并在四周摆上花朵以示纪念。这是万物之灵对同类所表现的文明动作,却不必然要跟商业行为挂钩。
在很长的时间里,殡葬始终是由家属主导,邻人相助的互惠式治丧活动。其形成为较大规范的行业,已是相当晚近的事。时至今日,殡葬改革希望将传统行业提升为现代专业,于是不但要将经验性的“行”凝聚为科技性的“知”,更要将之深化为系统性之“学”。不过,殡葬要成为实学,得扣紧实务之“行”。不能天马行空或闭门造车。而殡葬之“行”,又牵涉到一时一地的现况,像当前大陆主张无神论,于是尽量排除怪力乱神,此与台湾与异。
殡葬活动具备深厚生命文化底蕴,不同民族都会悼亡,但所作所为却可能存在极大落差。像西方基督宗教告别式的简单温馨,相对于台湾乡间民俗信仰的繁文缛节。毕竟殡葬之“行”有着长久的文化积累,面对改革创新的时代洪流,如何去芜存菁、推陈出新,乃属势在必行。
传统殡葬活动主要包括入殓、殡仪、安葬三阶段,它们分别涉及遗体保护、治丧礼俗、葬式葬法,过去多由师徒经验传承,如今则已转型为学校正式授课。传统师徒制只体现从殡葬之“行”到殡葬之“知”,唯有现代化的学校制方能将殡葬之“知”扩充深化为殡葬之“学”。正规的殡葬学术与教育应运而生,意味着职业创新、事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当两岸经济不断起飞之际,人民消费能力大起,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与日俱增,作为产业的殡葬当然也要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