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分类: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其中婚礼和葬礼是核心。尤其是葬礼,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丧、殡、葬、祭等在内的礼仪,在此意义上,中国人可谓是最为养生送死操心的民族。在这一整套的活动中,蕴含了丰富的血缘、文化、道德和宗教的意义,构成了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常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大陆的学术研究对此涉猎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学者习惯于围绕执政者的好恶开展学术,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客观公正地去研究这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更没有上升到“死亡问题就是生死问题,死亡问题与生命问题乃是一体两面”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殡葬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近年来一些围绕丧葬、祭祀活动及仪式的研究,多是着眼于一种表层文化现象,少有深入到生死哲学层面的探求。不仅如此,我们还注意到对殡葬文化的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殡葬的活动和仪式本身或者这种仪式如何更好表达了人们对死者的缅怀与哀戚之情,或者是仪式的现代化之类的问题,但是都没有“贯通生死”。即:将面对死者的这一活动联系活着的人来考察,省思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殡葬活动及礼仪对于生者的意义与价值,它们对于活人具有怎样的道德教育作用以及对于社会的有序和谐乃至进步具有怎样的积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