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益为您提供各种一站式骨灰盒\殡葬用品采购解决方案

殡葬活动怎样涵养德性陶冶性情

文章出处:沈阳灵益网责任编辑:沈阳灵益作者:沈阳灵益人气:-发表时间:2014-10-08 10:22:00【

殡葬活动怎样能涵养德性陶冶性情呢?在特定的殡葬仪式、场景构成了一个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熏陶环境,能够培养人们的感同身受的一种同感,培养人们更为细腻的情感、恭敬的心态和严肃的神情。

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西方近代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有更深的体会。斯密认为,人人都有一种怜悯或同情的本性,即一种悲人之所悲、哀人之所哀的情感。我们人类因为都具有同样的感官,对于相同的情境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因此即便作为旁观者,我们对他人的悲哀与福乐能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斯密进一步论证这种情感共鸣是影响和决定人们行为的主要力量,是人们的友谊和道德关系的纽带,是道德发生的基础。此时我们在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的基础上就能“确立温柔、有礼和蔼可亲的美德”。按照这一理论,在殡葬祭祀的场景之中,哀悼的巨大背景最能影响在场者的情绪和情感,使他们在体谅当事人内心巨大悲痛和苦楚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悲人之所悲的道德感。如何布置能够产生最大感染力的环境背景和仪式仪程就是殡葬工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道德教化论者也认为殡葬之礼能对人的性情、情感、欲望进行一种塑造、陶冶从而涵养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殡葬活动通过一系列殡葬形式和程式向人们展示了社会的道德规范及其内在,参与者融入其中,就享受到了社会共同遵守的伦理规则和精神态度的熏陶,这样一种社会公认的秩序和意蕴就进入到了人们的心灵之中成立了人们的情感依托和价值根基。唯有在此之上,才有可能使人超越和克服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和任性。当人们在殡葬中经过生死教育而对人生短暂有了更深的体验后,才更有可能把父母兄弟乃至亲友的关系看做是人生短暂过程的一个阶段,看作是今生的一段缘分,从而更珍惜当下的情谊而超越琐碎的恩怨;才更有可能把金钱和物质利益看淡漠。正如郑石岩所说的:

死亡教育有助于一个人培养恬淡的态度,回归生活的本身,涵养悦乐的襟怀,让自己展现人性之美。

通过这一死亡教育,人们才会更清晰的意识到:

人生如旅行,旅行之后,终究是要回老家,要死亡的,你在人间做客,行李无需贪得太多,简单够用即可。轻便才是旅行的真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的问题是生活。(编辑:沈阳灵益www.4444448.com)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