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分类:
儒家主要是延续了周文明的礼乐教化制度,继承了原始宗教“天地人鬼神五位一体”的宇宙图式,肯定“人”的生命主体是可以感通天地运行的原理,也可以交接鬼神变化的法则,重视祭祀的礼仪设计与操作功能,彰显出人际间伦理教化的道德实现。儒家重视慎终的丧礼与追远的祭礼,在丧礼中融入祭礼的仪式活动,将人与鬼神的生命关系延续到人与天地的道化关系,强调人的死亡历程不仅与鬼神有关,也与天地有关,丧葬仪式不仅要吊祭亡者,更要教导生者体司生命存有的价值,理解到生命不因死亡而灭绝,也不因丧礼结束而终结,而绵长的延续与悠远的流传。儒家强化了丧葬仪式神圣感通的人文精神,从人与亡者的生命交接,提升到人性与天道合一的生命境界,已不是个人的死亡事件,而是集体道德实践的事业。
儒家的丧葬祭礼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祖先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信人死亡后会转换为祖先来福佑子孙,到了商代与周代祖先崇拜历久不衰,祭祖礼仪更成 为统治阶级重要的治国大事,来祭祀与感怀父母与先祖的养充之恩与天地的复载之德。其礼仪有吉礼与凶礼等二大类,吉礼是对远祖的祭祀,表达对祖先的开创之功与感激之情,可分成常祀与临时祭告等类型,有定期的宗庙祭祖时间与仪式,也有种种特殊需求下不定期祭告祖先的仪式。凶礼则是对新丧亲人的祭祀,有服丧期间举行的仪式,传达了生者对亡者真挚深切的孝思,以及斋戒交通的灵感,将亡者与生者的德性与情感紧密的连续,以慎终追远的礼仪来稳定社会与团结宗族。儒家是支持祖先崇拜的祭礼,肯定祖先是人生命的本源,其精神永远与子孙常相左右,可以经由祭祀来重温亲情,进而能贞定生者自我的生命关怀。